一艘船排放量相當于21萬輛卡車
船舶成我國第三大大氣污染源
記者近日在珠三角調研了解到,目前我國港口航運燃油標準較低,船舶主要使用重油或劣質柴油,一艘燃油含硫量3.5%的船舶平均每天的排放量相當于21萬輛卡車造成的污染,帶來幾十種致癌的化學污染物;一些地方在船舶污染治理的努力也面臨著提倡性措施“落地難”、環保執法“無抓手”等多重困境。
受訪專家表示,隨著我國霧霾“攻堅戰”的持續深入,航運污染已成為繼機動車尾氣污染、工業企業排放之后第三大大氣污染來源,區域聯防聯治機制亟待建立,同時參照國際標準制定船用燃油強制性標準,及時控制港口廢氣污染蔓延。
航運污染成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盲區”
據深圳市人居委大氣辦副主任盧旭陽介紹,深圳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顯示,航運污染已成為當下治理空氣污染的重點。來自深圳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測算顯示,一艘燃油含硫量3.5%的中大型集裝箱船,以70%最大功率的負荷24小時航行,其一天排放的PM2.5相當于21萬輛國四重貨車。
深圳海事部門的統計佐證了這一點,2012年進出深圳港的遠洋船舶每年約排放1.6萬噸二氧化硫,占深圳市排放總量的65.8%,成該市最大二氧化硫排放源。
這一緊迫局勢并不局限于深圳。香港環保署數據顯示,2012年,船舶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擔率分別達到50%和32%;中國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統計顯示,2013年在我國港口靠泊的船舶共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4%和11.3%。
不過,通過提升油質可以減緩排放并減少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今年7月起,香港強制要求停泊船只使用含硫量不超過0.5%的低硫船用燃料,否則責任人最高可被判罰款20萬元及監禁6個月,此舉預計可減少當地12%的二氧化硫及6%的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排放。目前世界已設立波羅的海、北美、北海、加勒比海等4個硫排放控制區,在這些區域,港口船舶被強制要求使用清潔燃料,含硫量不得高于0.1%。
相比之下,世界十大港口中,我國內地港口占據八席,船舶燃油平均含硫率卻高達2.8%-3.5%,部分高達4.5%,且多未進行有效尾氣處理,帶來的空氣危害不容忽視。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說,船舶進港時產生和擴散氮硫化物被認為是造成珠三角酸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空氣監測站主要分布在城市,港口長期處于環保監測“盲區”。